全球對于減少塑料使用的共識正在快速加強。
金融智庫碳追蹤計劃(Carbon Tracker)的最新報告預測,在各國紛紛出臺禁塑令的背景下,全球對原始塑料(virgin plastic)需求的年均增長率恐會放緩至每年1%以下,且將在2027年達峰;與此同時,石油行業(yè)對于塑料需求的判斷則過于樂觀,這恐令價值4000億美元左右的石化投資面臨擱淺風險。
石化投資“押寶”塑料
報告顯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運輸燃料消耗明顯下降,石油生產商轉而“押寶”在塑料需求上。
簡單而言,塑料大部分是利用石油等化石原料提煉后的副產品經過聚合作用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按照國際能源署(IEA)的統(tǒng)計,石化產品有數千種用途,但主要都分布在塑料和化肥兩個領域。
報告統(tǒng)計,自2000年以來,全球塑料產量年均增長率在4%左右,主要推動力來自于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每年生產的約3.5億噸塑料中,亞洲的產量約占到一半,北美占19%,歐洲占16%。
報告還寫道,英國石油(BP)和IEA此前都就塑料和石油的相關性分別做出過情景預測,結論是,運輸領域的石油需求將受到挑戰(zhàn),但塑料需求將成為未來石油需求增長的最大驅動力,其中IEA預測塑料需求將占石油需求增長的45%。
這也令石油行業(yè)進一步增加了對塑料產品的產能投入。目前石油化工產業(yè)已經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塑料原料的需求正處于歷史高位。
同時,石化行業(yè)仍計劃在未來5年將原始塑料的產能擴大四分之一,這意味著至少4000億美元的新增投資。
禁塑令來了怎么辦
但是,塑料在制造過程中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有毒氣體,且在使用上的限制一度很少。報告中的數據顯示,36%的塑料僅使用一次,40%的塑料最終污染了環(huán)境,實際回收的塑料制品僅占總量的5%。據估測,每年至少有800萬噸塑料最終進入海洋。
該報告提出,盡管石油行業(yè)看好全球塑料需求的強勁增長,但由于目前全球各國都開始重視塑料污染問題,石油行業(yè)對塑料需求的判斷有些過于樂觀了。
歐盟在2018年就提出了史上最嚴的“限塑令”,規(guī)定自2021年起,禁止使用歐洲海灘上最常見的10種一次性塑料產品,且歐盟各成員國有義務在2025年之前回收90%的塑料瓶。目前,歐盟還在考慮對未回收的塑料垃圾征收800歐元/噸的稅。
在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從2019年開始,新西蘭已在逐漸推廣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智利也在2019年正式頒布“禁塑法”,禁止全國所有超市、商鋪向顧客提供塑料袋;韓國政府也在去年公布了“垃圾回收利用管理綜合對策”,目標是爭取到2022年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的使用量減少35%,到2030年塑料垃圾減少一半。
根據報告的情景測算,全球禁塑令的浪潮將對塑料的需求年均增長率從4%降至1%以下。
報告指出,目前在減少塑料使用方面,已經有技術解決方案,包括強調循環(huán)利用,使用紙作為替代品等方式。
報告作者之一、資深分析師史藍(Yoni Shiran)說: “強調循環(huán)利用有巨大好處,我們仍可以享受塑料產品提供的所有功能,但只需花一半的成本和一半的原料,并創(chuàng)造70萬個額外的工作機會,同時能減少80%的塑料污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