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新報告稱,僅靠回收方法并不能根除塑料污染。
該評論由菲律賓公共利益網絡生態(tài)廢物聯盟于 7 月 21 日星期三發(fā)布,概述了化學回收、廢物轉化為能源和熱解等先進回收方法在解決塑料廢物問題方面的無效性。
“塑料廢物管理危害:廢物轉化為能源、化學回收和塑料燃料”認為,前面提到的塑料危機“解決方案”有其自身的環(huán)境缺陷,因為所討論的技術導致了危險化學品的生產。
因此,聯盟主張減少塑料生產,敦促制造業(yè)在非絕對必要的情況下限制塑料的使用。
該報告的合著者兼國際顆粒觀察組織 (IPEN) 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政策顧問李貝爾說:“目前沒有任何塑料廢物管理方法能夠緩解世界不斷擴大的塑料污染危機。由于有毒添加劑是大多數塑料產品的組成部分,因此所有方法都會產生顯著的毒性危害。業(yè)界支持各種回收計劃是一種營銷策略,旨在抵御塑料監(jiān)管和遏制不斷升級的塑料污染問題的努力?!?/span>
“解決在我們的社區(qū)和海洋中堆積的塑料廢物的唯一解決方案是將塑料生產限制在必要用途,并消除在塑料中使用有毒化學物質,”他強調說。
一種被吹捧為塑料廢物潛在解決方案的回收方法是化學回收。然而,這種方法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過這種方法處理的每噸塑料,都會向大氣中釋放三噸二氧化碳。通過所述回收形式產生的毒物還包括致癌、內分泌和免疫破壞的二惡英和呋喃。在這個意義上值得注意的還有一個事實,即化學回收無法解決微塑料問題,該術語指的是有意小規(guī)模制造的塑料,例如顆粒,或從較大的塑料產品中風化成更小的碎片。在這里,該報告再次提倡可能的生產限制。
生態(tài)廢物聯盟提出了可持續(xù)設計,將產品的生命周期考慮在內,以此作為對抗塑料擴散的一種方式,回收并不意味著替代而是補充上述過程,并由功能性的政治和監(jiān)管系統強制執(zhí)行。
到 2050 年,在全球范圍內,將生產 18 億噸塑料,同時將焚燒 9 億噸塑料。